关于提高windows的使用效率好难的记录
首先
我用 win是因为:
消费领域硬件商对它支持比较好。
视频解码器配起来比较方便。
游戏多
不然KDE多香,opensuse多好用,原生linux比wsl好用多少倍。啥?你说wsl2?那不就是个虚拟机
这里是我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集合,适合我的使用习惯。并不适合所有人。另外我懒得在 win 上投入太多时间,很多东西我并不了解;如果觉得不爽,恳请赐教: i@szerr.org。
我的所有设计都以文件为中心,因为文件是最好用的跨平台抽象。
更新此文的时候我多半被惹火了,如有不适请多见谅。
本文专为黑windows
本文是linux的无脑吹
—— 纪念每日与windows搏斗而阵亡的脑细胞。
—- 下边是正文 —
跨系统的配置同步和文件整合
对于 win 上散乱的文件、配置,建议整合到一个文件夹c:/home。建议放到C盘根目录,因为很多时候跨盘符操作很困难。
如果你有非常频繁的初始化系统需求,建议从现在开始把你关于系统使用上所有动作写成脚本,存成配置,放到home下的script/init里或config里。
脚本嘛,我用batbash 比它好用 ∞ 倍。因为在win上它兼容,容易更改,你不需要编译器和装库。powershell是个很好的代替,并且很多功能只有它支持。它出现的时候我已经完成看了好多屎了大部分功能。
脚本应该尽量简单,并以文件的形式提供模块,以便形成你最好用的私有库或者平台。我这里已经趋于稳定,不会再增加新功能。原来的脚本很糙,分享起来要耗费一定经历。系统维护方面我正在尝试虚拟化,这种配置方式可能会被淘汰。
win 在我这整天自爆,没事死机蓝屏还把自己玩到无法启动,并且很难根治。我已经很小心用了好嘛
隐藏cmd对话框的方法我用的vb方案。
对于散乱的配置,建议统一放在一个文件夹,写脚本或配置同步到对应目录。
对于home目录,我用git做同步,因为它最容易部署,效率高又可控。但我的git是wsl1里的,我用到的系统都装有wsl1。
与wsl 通讯 我这里的bat内容:wsl -- sh -c "cd ~/home/script; python3 sync.py"。我这里的wsl 都有python,这个简单的脚本会从配置文件读取自己需要同步的文件夹。
跨系统文件同步
git只适合管理文本文件,脚本、配置、注册表、笔记、文档可以交给他,一些比较小的二进制程序也可以交给他,媒体文件是显然不合适的。
媒体文件同步我主要用syncthing,win上有图形化客户端SyncTrayzor。它基于p2p,效率比git高,支持内网穿透。但它不是很容易在本地确定远程是否同步成功,状态标识并不准确。另外加密后的数据,我没看到图形化界面上有异地解密的方法。我用它比较少,多是需要跨网络的移动端同步。媒体文件我本地有多台共享机,为了提供安全方便冗余可靠的媒体存储。
如果你只有几台电脑,对数据可靠性要求不高,可以把系统装到移动盘里,参考安装系统到移动盘
向开始菜单添加文件
- 随便找个
x86应用的开始菜单项鼠标右键,更多,打开文件位置。 - 对着要添加的文件,按着
alt+鼠标左键拖个快捷方式到当前文件夹。 - 创建一个文件夹,以后添加自定义文件都放这一个文件夹,取个合适(唯一)的名字。
- 把文件夹拖到
1里打开的文件夹,这里会出现权限提示,按确定。
用快捷方式是因为win的开始菜单屏蔽了诸如bat的文件。
都放一个文件夹是因为win的开始菜单并不会实时同步拖进去的文件。我今天开始不再用开始菜单了,所有需要快速启动的东西放到home目录下做好脚本化和配置化,用Everything做索引,比 win 效率那可高的不是一点半点。
Everything
因为我把所有东西都集中在home,Everything我只需要监听home,排除.git。替代win他是怎么做到这么难用的的搜索功能。
win 的分区管理
现在已经很少见把系统装到机械盘的机器了。
我认为十年前的一些经验已经不适用了。
我认为,对于单盘单系统来说,很久之前,分区是为了约束数据位置(机械盘的外圈读取速度较快);ghost 重装不会清理掉其他数据。ssd当代,加上对散乱文件的管理,我建议一个盘只分一个区,建议500G起。
安装系统到移动盘
11 年的时候,我开始用移动盘跑win7,不过要随盘带个最新的离线驱动包(印象中是 IT 天空的,给他们点赞~),驱动装的够多(插的机器够多)就不用带了。机械盘嘛很容易坏,应该好好保养。我认为价值不高就没继续搞。
现在,win10 可以在联网的情况下自动装各种驱动,给移动盘系统添加了一把助力。
事实证明了平台化的强大。
装系统首推WinNTSetup,它可以把系统装到任何东西上。PE首推 https://www.wepe.com.cn 。不要用大白菜之类的,十年前它们就在装系统的时候藏私货了。
我没怎么用过win to go,它对存储硬件有要求。
存储相关注意参考 系统用存储 一节。
大多数情况新机win10是自带网卡驱动的,大概 8 年前的老机器就不一定了。可以插上你的安卓机,连上wifi,打开网络共享,等自动装驱动。
显卡驱动很大,且容易出问题。如果提前有预知准备个离线文件比较好。
系统用存储
win对io要求高非常高,会导致移动盘高温高负载。选择存储介质尤其是移动介质一定要注意散热。但散热要选不影响外观的方法。不要撕掉贴纸,不要糊满满的散热硅脂(除非你不要质保也不怕坏)。可选导热垫,相变硅脂。
io是越快越好啦,不过有钱加内存上,然后把win的现在看来终于没那么智障了的虚拟内存关掉。几年前机械盘的时代,开虚拟内存只会把随机io占满,让系统变慢,假死
不要买太便宜的ssd,过缓io几十兆,重度使用 win 可能会歇菜。linux随便跑啦起码系统没那么容易死。
除非你是人肉拷贝达人,每天拷贝量几百 G。不需要太在意介质类型,qlc质保的循环寿命一般 600 次起,少于这个数值就过份了。
价格相同的话,tlc、高速、高容量中选高容量。数据可靠性应该是冗余,监控和质保;冗余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贴。
资源管理器假死
win的设计,很多很多系统软件是基于资源管理器(explorer)的。资源管理器是个常驻进程,一个死了系统挂了多一半。
讲真以它死的频率我不懂为什么这么设计。
我目前的日常机是xps15和surface6,总不会是我机器问题吧,双向打脸警告。
而且这死了十多年了好嘛。
总之,重启能解决。。。70%的问题
开任务管理器,干掉Windows 资源管理器这个进程,在win7和xp叫explorer.exe。然后 文件->运行新任务->explorer
如果成功启动了,那恭喜,重新打开你刚刚那几(十)个文件夹吧
剩下的 30%嘛,如果你继续卡,那就再重启一次;你也可能会遇到系统自动重启的瞬间被你启动了一个,那么把两个不断重启的进程一起杀掉(拼手速的时刻),再启动一次。
讲真每次它死的时候我都怀疑它是不是不可用,它真的不是个笑话嘛,我要不要去下个KDE for win
哎呀?KDE for win凉了?!哭
windows 终端 [已退出进程,代码为 130 (0x00000082)]
设置->打开JSON文件,把 "closeOnExit":"always", 添加到json对象的根下。always 表示始终关闭。
还没好就重启终端。
but,如果你 shell 退出前一条命令返回值不是 0,你会遇到代码2。目前处问题的地方用 ctrl+shift+w 关闭。
分屏终端在linux上我一直用terminator超好用,稳定靠谱没 bug,使用习惯,我改了分屏相关的快捷键:
1 | { |
Thumbs.db 被占用

巨硬你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干得好,妙。
还是十年前的味道。

啥?就这玩意花了我一千多?
更新计划
随着虚拟化桌面的实验进展,我会更一些相关话题。
日后使用遇到的问题会在这里记录。
我日常的用机方式,跨平台和机器,开发工具和环境,存储维护和相关进展,有时间可以列一列。
本作品采用
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
国际许可协议
进行许可。